塑料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塑料盒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解读山东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04:20:20 阅读: 来源:塑料盒厂家

纺织服装产业是山东省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为巩固提升山东省纺织服装行业竞争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行业现状  (一)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我省是全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大省,拥有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和家用纺织制成品、针织品、服装、化学纤维、纺织机械等子行业在内的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344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437亿元、利税1089.8亿元、利润712.7亿元,完成出口额216亿美元,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纺织服装业从业人员180余万人。  (二)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目前,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共有省级以上纺织服装产业集群30个,其中国家级产业集群21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8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78个,及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名牌。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  2010年以来,我省纺织服装行业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5项(其中一等奖13项)。  (三)拥有一批标杆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纺织服装行业在各领域均涌现出一批标杆式企业。在2012~2013年度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中,我省有69户,占15%,其中,前5位中我省占有3席。  (四)产品销售市场广阔。我省纺织服装产品出口遍及五大洲,出口市场按出口额排序依次为:日本、美国、欧盟、非洲、韩国、东盟、香港、澳大利亚,以上市场占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85%左右。内销市场特别是纱、布等初加工产品的销售市场,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一带。  二、主要问题和差距  (一)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初加工比例较高。我省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与南方先进省市相比,多数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最终产品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占比较低。  (二)印染业发展滞后。印染行业是体现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行业,是纺织服装产业链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提升纺织品附加值,丰富服装、家纺产品色彩,增强服装、家纺产品舒适性、时尚性和功能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我省印染能力明显不足,与织造能力极不匹配,成为制约纺织服装产业链发展的瓶颈。  (三)产业用纺织品起步晚、发展慢。产业用纺织品作为新能源、航空航天用新材料、环保过滤、医疗卫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水库堤坝、汽车内饰、安全防护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省产业用纺织品仅在陵县形成一定土工用纺织品规模,其他零散分布于个别市地,发展的空间和潜力很大。  (四)装备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我省棉纺行业除大型龙头骨干企业装备水平较为先进外,中小微棉纺企业装备相对落后。染整行业装备技术水平的差距更大,设备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工艺设备数控化、物流设备数控化、生产流程中央数控化三大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先进的印染自动化装备受发达国家垄断且价格昂贵,极大地制约了染整行业的发展。  (五)品牌建设和时尚创意设计能力不足。我省纺织服装产品销售以贴牌加工为主,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数量少。我省服装类的知名名牌远少于浙江、江苏、广东等先进省市。2014胡润服装家纺行业品牌价值榜中,前十大品牌中福建、江苏、上海和浙江各有2个,北京、广东各有1个,我省无一品牌上榜。服装、家纺时尚创意产业设计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平台不健全。女装、童装、外衣化针织服装相对薄弱。  (六)专业化商贸市场发展缓慢。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先进省市相比,我省纺织服装市场功能不全,档次低。有些市场如济南泺口、淄川、临沂综合性服装市场,虽然起步很早,但发展不快,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省内专业市场多为中转型二三级批发市场,知名度不高,无法与粤浙苏等大型批发市场相比。  (七)传统竞争优势受到挑战。主要表现:  一是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棉花是棉纺企业的主要原料,占生产总成本的70%左右。目前,国家对进口棉花实行配额管理,国内用棉与国际市场不接轨,形成“高价棉差”,严重削弱了棉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国际贸易摩擦增多。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和技术壁垒明显增多,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引发的贸易摩擦日趋严重,出口受到影响。  三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问题非常突出。据有关方面调查,我省纺织服装企业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相当多的企业被迫接受了承兑汇票业务,加大了企业融资成本。  四是人力资源紧张。纺织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不住的问题。2013年,企业普遍上调工资20~30%以上,但仍存在用工短缺,部分企业开工不足。  三、行业发展趋势  (一)纺织服装行业具有稳定的发展空间。  1、随着消费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省城镇居民衣着消费额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户均年消费达到2200元。全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500万人,城镇居民的人均衣着类消费额相当于农村的5倍,城镇化将为纺织服装产品增加新的消费需求。  国际市场上,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所形成的综合竞争优势,仍然具有较好的增长潜力。特别是随着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  2、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纺织服装行业开拓了更大的空间。我省的生物基材料,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促进纺织原料多元化,满足新产品开发和新领域、新市场的需求。大力鼓励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也为服装、家纺产品设计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二)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将领跑全行业发展。  1、家用纺织品:目前国内家用纺织品消费仅占纺织品总量的20%,而在发达国家中,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家用纺织品比例高达40%左右,英、法等国的消费量也稳定在35-38%,已超过服装成为第一大消费领域。专家预计,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家纺产品的市场需求将会不断扩大。  2、产业用纺织品: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省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到强的重要机遇。2000年,全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只有173.8万吨,2010年已达到821.8万吨,预计2020年将突破1800万吨。我省在抓好服装和家纺两条产业链的同时,必须更加突出发展产业用纺织品这一重点,努力打造纺织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新原料的开发应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解决原料短缺的重要手段。我国纺织工业主要原料中:棉花三分之一依靠进口,羊毛和亚麻四分之三需要进口,聚酯原料PX缺口很大,合成纤维生产面临着危机。因此,向海洋生物要纤维,开发利用各类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生物质资源,将成为纺织原料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省纺织企业在纯壳聚糖纤维方面已实现量产,在高性能纤维、海洋生物质纤维研制方面也已取得较大进展。同时,废旧纺织品的再生利用也具有较大的发展机遇。  (四)棉纺规模扩张的速度趋缓,优胜劣汰、改造升级步伐加快。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初、粗加工为主,靠规模扩张、以量取胜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调整产业结构将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企业将得到迅速发展,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一大批固守老的发展模式、不顺应新形势发展的企业将被市场淘汰。  (五)以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为目的,以自动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劳动力生产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迫使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服装行业加快提升两化融合水平。以清梳联、粗细联、细络联为代表的棉纺设备,以自动穿综机为代表的前织设备,以无梭织机为代表的织造设备,以全自动筒子纱染色为代表的染整设备等已经不断扩大使用,产业升级步伐加快。  (六)新的营销方式将改变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格局。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消费需求。利用网络手段,实施“线上”营销,以淘宝、拍拍、凡客为代表的B2C销售模式、以“团宝网”为代表的“网络团购”模式,已日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主流消费方式,“网购”已成为国内外消费市场不容忽视的重要“销售通道”。新的消费方式对纺织服装行业的市场格局带来了新的改变。  四、主要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7年全省纺织服装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8万亿元,年均递增13.5%.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骨干企业的研发能力、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从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的跨越。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培植和完善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严格控制新增棉纺能力,有序转移过剩产能,按计划淘汰落后产能。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激励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的长效机制。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最终纺织品销售收入占比由目前的26%提高到2017年的30%,2020年达到35%.  (三)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2017年,攻克一批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到2020年,技术创新和科研能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先进纺织装备研发制造核心技术,行业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品牌优势明显提升。到2017年,中国驰名商标超过40件,培育10家左右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企业,提高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纺织服装的产品品种更加丰富,质量水平和质量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特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20年,品牌建设能力显著增强,形成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8家,品牌产品出口比重达到30%以上。  (五)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国家级产业集群达到23个,年销售收入百亿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19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的大型企业达到8家,其中超过500亿的2家。  到2020年,国家级产业集群达到25个,年销售收入百亿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21个,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的大型企业达到10家,其中超过500亿的3家。  (六)节能环保明显改善。到2017年,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水平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初步建立纺织再生纤维回收循环利用体系,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到2020年,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再上新台阶。企业普遍实现清洁生产,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并有效运行,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型升级路径和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服装、印染、新型纤维和产业用纺织品业,改造提升棉纺织、毛纺织和家用纺织品业。  1、加快服装行业升级和品牌创新,由品牌加工向自主品牌转变。加快发展服装产业集群,提升和扩大大众时尚品牌产品制造。发挥“山东制造”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装备优势、文化优势、区域品牌优势,坚持走新型制造、精品制造、高端制造道路,把山东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服装制造基地,借助国际品牌构筑我省服装的顶级品牌和一线品牌。重点加强西服、高档色织衬衫、牛仔系列服装、时装、职业装、针织服装、休闲运动装和童装等八大类服装的发展,培植一大批服装产业链龙头企业。加快面辅料的配套发展,增强服装产业竞争优势,实现转型发展。  2、突破产业链发展瓶颈,做强做大印染业。支持现有印染企业淘汰落后生产线,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扩大特宽幅印染生产,推广节能环保工艺技术,发展新型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性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的染整以及特殊功能整理,建设高端印染产品加工基地;鼓励有条件适合发展印染业的地区,重视和解决水环境和大气环境治理问题,规划建设配套公共环保设施,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印染业。  3、大力发展新型纤维,充分满足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依托高性能纤维、生物质纤维和功能性差别化新型纤维研发,积极开发终端新制品生产,延伸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链。  进一步完善芳纶高性能纤维产业链。进一步创新工艺技术,提升芳纶质量水平,扩大芳纶产能,突出做大做强,发展重点是间位芳纶的差别化,对位芳纶的系列化、高性能化以及大规模化制备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制约我省芳纶产业发展的苯二胺原料和产业化装备设立专项攻关,扶持有基础和实力的企业进入。发挥省内优势资源,加强芳纶下游应用领域技术攻关,形成产业化示范,带动省内一批国防军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安全环保材料、汽车零部件等芳纶相关优势产业链转型升级。  加快壳聚糖纤维产业链发展。重点加快医用无纺布、针织内衣、保健袜等深加工产品发展,满足军用、医用和卫生保健方面的需求。  积极培育发展海藻纤维产业链。重点支持发展海藻生物质纤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以及重点科研院所与纺织服装企业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开展海藻生物质纤维集合体(纱线、织物、非织造等)成形与纺织关键技术攻关,探索海藻纤维纺织、染整加工专用技术和多元纤维差别化加工技术,研发具有自阻燃、高性能、舒适性的海藻生物质纤维,发展高档服装、家纺、生物医用敷料及军工国防、消防系列产品。  4、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复合技术、功能性整理技术、整体成型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重点发展聚四氟乙烯膜复合面料、高模低缩型聚酯纤维帘子布、纺粘-熔喷多重复合无纺布、医疗卫生用材、整体带芯、特种高强低伸聚酯传动带、高强缆绳、特殊装饰用纺织品、新型蓬盖材料、土工高强纺织材料、环保过滤用纺织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拓展产业用纺织品在交通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环保过滤、大型水利工程、汽车船舶、新能源、旅游、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5、加快棉纺织业、毛纺织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严格控制新增棉纺能力。以装备升级为先导加快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棉纺织企业采用各类新型纺织技术更新改造落后生产能力,实施以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梭、无接头和精梳)比重和自动化、连续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造升级,提高整经浆纱设备、高速电子多臂和高速电子提花等配套装备水平。通过技术改造,加快发展高档精梳、多种纤维混纺、色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线、丝光烧毛染色纱线及交织、高档色织织物,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重点毛纺织企业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形成一批有品牌、有市场的拳头产品。在全省棉纺、毛纺行业大力推广“如意纺”、“扭妥纺”、“复合纺”、“赛络纺”等新型纺纱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水平。重点支持棉、毛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家纺、服装等深加工产品,提高最终产品比重,逐步形成完整的生产链,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6、加快家纺行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加大自主品牌培植力度,加强产品设计及系列产品的配套开发,提高家用纺织品的时尚化和礼品化。加大弱捻纱巾被产品、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毛巾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织造水平和染色牢度,充分利用各种纤维、纱线,灵活采用各类加工技术,进一步提高产品档次,丰富产品品种,扩大市场份额,继续保持我省巾被和毯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积极发展系列化床上用品,加大各种超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质纤维材料等高科技家纺产品的应用力度,增强配套缝制加工能力,实现智能吊挂流水线系统在家用纺织品等其他纺织制成品领域中的应用,形成以中高档床品为龙头的家纺产业链。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为产业升级提供硬件支撑。  1、大力发展染整机械。积极推动智能化染色系列设备、自动化物流系列设备和数字化纺织后整理系列设备的研发生产,提升印染在线检测、工艺自控和机械手自动操作及远程诊断等功能,促进国产染整设备向高速高效短流程、节能环保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全自动筒子、经轴纱线染色系统的研发生产,实现纱线经轴的中控染色和智能配送,筒子纱染色全过程的智能监控和信息管理,促进国产染整设备的信息化水平。  2、加快机电一体化纺织机械研发。以重点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为骨干,大力发展清梳联及新型梳理设备、新型织机、并条机、粗纱机、自动络筒机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快非织造成套设备等产业用纺织品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形成纺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3、提升纺织器材、配件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打造知名品牌基地。支持相关企业开发生产纺机关键专用件、器材件,增加技改投入,开发新型纺织专用器材,扩大生产规模。合金镍网、特种平带等基础好的产品争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提高针织大圆机、金属针布、紧密纺关键专件、节能电机、摇架等主机和关键专件的质量水平和市场占有率。支持中小纺机企业加快发展,为大企业搞好配套,提升纺织机械专用基础零部件、配套件技术水平,打造纺机制造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和集聚效应。  (三)加强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业升级。  1、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动实施品牌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人才发展“四大”战略,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省级行业技术中心建设,积极培育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积极整合国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进一步推动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创建,充分发挥已有的“新型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芳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功能性运动服装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示范联盟”作用,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2、提高时尚创意设计水平,提升服装内涵品位价值。依托重点服装龙头企业,加快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服装流行趋势、纺织新材料、流行面料和服装品牌等于一体的设计平台。聘任国际著名面料设计师和服装设计师,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之间的深度协作,形成创意资源无缝对接,促进企业从创造向创意升级跨越。扩大知名服装品牌影响,积极推动服装定制生产。  3、创新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针对时装的“快时尚、快周期”,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发展网上销售,加快形成自主品牌服饰营销网络;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络经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精确定位线下销售,针对高档服饰,合理规划发展品牌实体门店,增强用户体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定制化服饰,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营销前移,面向国内外市场,认真研究纺织服装目标市场需求,通过合资、合作、自营等方式,建立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提升市场占有率。  4、加强企业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创新。加强纺织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积极引入和采用6西格玛管理、标杆管理等一系列国际先进管理模式,在开展各项管理认证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卓越绩效管理。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营销管理、财务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加强以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以5S管理为基础的现场管理、以及以TPM全员生产维修为基础的设备管理,促进全行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聚集度。  1、发挥产业集群的产业聚集作用和龙头骨干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的规划指导和行业服务,以集群内重点骨干企业为龙头,带动中小微纺织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升纺织装备和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  2、加大培育力度,促进省级产业集群升级。引导省级及以上产业集群所在县(市)乡(镇)政府加大对人才培训、产品检测、技术创新、电子商务、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增强我省纺织产业集群的综合实力。  (五)推进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1、围绕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动企业信息化上水平。突出抓好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制造过程、经营管理、流通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的融合。通过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商务活动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积极推广符合各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专业化进销存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和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  (六)注重绿色低碳,实现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1、强化机制建设,抓好基础管理。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检查、目标责任考核。大力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推广新能源利用节能示范项目。不断创新节能减排管理模式,积极参与合同能源管理(EPC)、清洁发展机制(CDM)等节能减排模式和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强化企业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规范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用能管理水平。  2、大力推广绿色低碳新技术。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技术、气流染色技术、催化氧化清洁制浆工艺技术、化纤浆粕黑液治理技术、着色纤维生产及应用、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等低污染低排放技术。在重点企业和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实施低碳节能工程,积极实施太阳能集热技术推广工程、纺织生产主机专用节能风机及滤尘系统提升技术推广工程、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技术推进工程、服装企业蒸汽改善装置推广工程等。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通过两化融合促进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  3、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重点推广丝光淡碱回收和洗毛羊毛脂回收技术、印染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及热定型机高温废气热量回收利用技术、染整废水反渗透膜处理技术。鼓励有关企业加快化纤、纯天然纤维、混纺废旧纺织品的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以重点企业和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为重点,以清洁生产为手段,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三废”综合利用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提升行业协会信息服务能力。重视各类行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行业各类企业提供行业规划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市场信息、时尚信息、产品信息。建立和完善行业产品、市场、企业数据库,完善商品统计系统,市场信息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数据库检索分析系统,为宏观调控与决策服务。  (二)改善纺织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将纺织服装行业列入金融支持范畴。对从事研发利用各类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的生物质原料以及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技术的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对芳纶产业链发展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我省芳纶产业链相关企业采用当地原料进行精深加工;对海藻纤维产业链和甲壳素纤维产业链发展项目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组建相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服装、家纺名牌产品,在技术改造项目立项、技术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金融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银行浮动利率,降低企业融资门槛,真正把中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政策落实到位。  (三)扶持纺织服装中小微企业做精做专。对中小企业技改项目应给予政策性倾斜。切实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创新成果在广大中小企业推广应用,给予中小企业购买国内科研成果专利的政策及资金扶持。全面落实针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服务措施,加强对设计研发、品牌经营和就业密集类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纺织品回收、加工企业给与资金支持和税费减免。  (四)加大对印染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重点支持纺织印染企业所在地区的公共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在印染企业集中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协调和建设工作。对重点纺织染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给予扶持。建议各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印染行业废水和废气专项整治。  (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要求,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印染落后产能和化纤落后产能任务。印染行业重点淘汰使用年限超过15年的生产设备以及浴比大于1:10的棉与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化纤行业重点淘汰R531老式粘胶纺丝机、年产能2万吨及以下粘胶短纤生产线、湿法及DMF溶剂法氨纶生产线、涤纶长丝锭轴长900mm以下半自动卷绕装置、间歇法常规聚酯产品等落后产能。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行业创意、创新、管理型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育及国内外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流动保障机制、人才评价使用机制,提升行业整体人才素质,重点围绕战略企业家、创业人才和高级蓝领工人,实施定向培训解决方案,为纺织服装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完)

白癜风各种治疗手段的弊端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定西白癜风医院治疗白癜风有哪些方法

广州白癜风医院哪个医生知名

重庆去哪儿医院护理癫痫好

重庆癫痫病人在饮食上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