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盒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塑料盒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科技撬动产业兴旺我省院县共建模式助力产业发展【消息】

发布时间:2020-09-16 03:30:34 阅读: 来源:塑料盒厂家

每一条田间道路都洒满了科研人员辛勤的汗水。

每一项成果都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

每一块地头都是农科人员与农民朋友交流技术的阵地。

阅读提示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是实现乡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物质条件和基础。

近年来,省农科院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为58个贫困县制定完成脱贫产业规划,与2个地市、13个县签署“院县共建”农业科技战略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合力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为我省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科技支撑。

【永和】潜心示范引领 红红枣儿飘果香

见到薛新平是在永和县阁底乡石家湾村的红枣光伏大棚,快要成熟的枣儿绿红相间,风吹树梢摇曳,枣香沁人心脾。薛新平脚上沾满泥土,他正和村民李录民一起查看红枣的生长情况,“薛县长,今年雨水多,这光伏大棚可顶了大事,裂果比往年少多了!”若不是李录民说破,记者真看不出身边这位50多岁的干练男人是县里的挂职科技副县长。

2012年8月,永和县的枣树出现“落雨”现象却找不出原因,向省农科院求救,薛新平领命出战,也因此和永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012年至今,薛新平和他的红枣团队常常与农民们泡在一起,他每年至少有1/3的时间在永和的土地上度过。2017年5月的一天,从阁底乡刚回到县城的薛新平,接到了打石腰乡河浍里村枣农贾成春的电话,说是枣叶出现大面积卷曲现象,薛新平放下电话,就和4名同伴,开车直奔43公里之外的黄河岸边,诊断出是枣瘿蚊惹的祸,一再叮嘱治疗方法后,才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返回县城已是半夜时分。

2016年底,省委推荐部分科技专家在各个贫困县挂职时,薛新平连想都没想就报名来到永和县。

2014年永和县同省农科院签订“院县共建”战略协议后,县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支持永和红枣等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工作。薛新平的干劲儿更足了,潜心示范引领,先后组织实施了红枣提质增效、红枣产业化技术示范、黄河滩枣水肥药一体化、红枣创新基地建设等16个项目。这些项目大大提升了枣树的管理水平,先进技术辐射枣林面积达3万多亩,产量因此增加1000万公斤,产值增加3000多万元。

【长子】改变种植方式 绿色蔬菜走四方

9月2日,长子县小蚯蚓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园区内一派忙碌景象,菜农们正在将大青椒采摘、挑选、装箱,脸上露着丰收的喜悦。合作社负责人李强对记者说:“过去,园区每年的肥料钱是园区支出的一大块,省农科院蔬菜所的科技人员帮助引进生物菌肥扩繁技术,以1∶50的比例进行菌肥扩繁,不但节省了园区肥料方面的支出,还提高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产出的大青椒品质上乘卖得快。”

长子县是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有“中国青椒之乡”的称号,全县70%以上的农民常年在蔬菜生产、销售、加工等环节从事相关的经营活动。由于多年粗放式的种植,土壤普遍存在消毒不够、病虫害多、施化肥过多、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少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子县不断深化“院县共建”,邀请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加入到攻克难题的队伍中,先后联合建立了谷村、丹西龙鑫、丹新等6个集科技咨询、人才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于一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菜农减少化肥使用和农药喷洒,取而代之的是集成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现在,全县的菜农都认识到了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减肥减药’等绿色生产技术,群众会用,也乐意用。”长子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章文洪对记者说。

在省农科院科研示范基地的引领下,长子县涌现出许多爱钻研的科技型老板,方兴、惠民、一田、华丰、豆根等一批蔬菜科技型企业分布在全县各地,这些企业积极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了蔬菜品质的提升。该县先后认证了6个绿色产品,注册了“发鸠山”“恒绿”“惠民”“墨家绿”“助民”等蔬菜品牌,绿色蔬菜贴着商标畅销大江南北。

【和顺】健全农技网络 赶着牛儿奔小康

夕阳下,红色的晚霞穿过薄薄的云层向四周映射着,霞光静静地倾泻在清漳河河畔。和顺县横岭镇东白岩村的村民们吆喝着牛群往村里的养牛园区走去,牛铃声、牛叫声、牛蹄声汇成一首美妙的乐曲。养牛户白永红见到记者来访张口就是他的养牛经:“养牛有诀窍,水足草料饱,寸草铡三刀,无料也上膘,积草备足料,腊月老牛笑……”

和顺县牧坡广阔,水草丰盛,优良的西门塔尔牛在省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和顺县针对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缺乏养牛技术人才队伍的实际,充分利用省农科院的科研技术优势,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的一整套培训机制,省农科院科研人员经常深入山区进行专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李鱼鱼是和顺县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女老板,她饲养的能繁母牛受胎率、繁殖产犊率持续偏低,每天愁眉苦脸。省农科院畜牧所的专家团队多次到公司进行技术培训和驻点指导。掌握了技术后的李鱼鱼以专家的口气说:“采用了激素调控发情与妊娠等现代繁育技术,现在受胎率提高2.5个百分点,妊娠牛产活犊提高3.2个百分点。”

据了解,和顺县共设立基层畜牧兽医站15个,黄牛改良输精站点64个,拥有村级防疫员173名,村级改良员50名,省、市、县、乡、村的技术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全县从事畜牧养殖业的农户12364个,其中5头牛以上的规模户1508个,养牛园区96个,100头以上牛场11个,家庭牧场60个,畜牧养殖业占据和顺县农业的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静乐】护航引进物种 小藜麦成大产业

初秋时节,静乐县娑婆乡的藜麦快要成熟了,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片红红的火。村民胡海治格外高兴:“省农科院推荐的几个品种长势好,不倒伏,以前的病虫害没了,肥料也上得刚刚好,我的藜麦亩产肯定能上300公斤。”胡海治是静乐县富一方藜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山西藜麦第一人。他栽种藜麦的面积可谓几起几落,现在之所以敢放手大面积种植,是因为省农科院的技术人员给他撑了腰。在静乐县像胡海治这样的村民还有成千上万,他们都搭乘科技快车,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静乐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境内海拔高,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藜麦的种植和生长。该县于2011年开始引进试验种植,由于是外来引进物种,没有现成的技术可以借鉴,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省农科院派出精兵强将一路护航。

一方面,省农科院将自己的14项科研推广项目的235万元科研经费定向落地静乐县,用于鼓励科研人员开展藜麦的科学研究、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另一方面,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山西省藜麦研发中心,双方合作建设藜麦高产种植基地2个,藜麦纯化繁种基地1个,藜麦病虫害防控试验示范基地1个。据省农科院副院长张强介绍,科研团队共扩繁20多个纯种,试制藜麦专用肥1个,集成藜麦高产栽培技术规范1项,总结出藜麦“两虫两病”理论和防控技术,研发9项藜麦加工产品,申报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技术、2项地方标准,科技助力产业脱贫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鼓舞广大农民种植积极性,藜麦种植面积呈不断上升之势。目前,静乐县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张到了3万亩,并辐射至周边县市,成为农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该县因此获得了“中国藜麦之乡”的称号。

【隰县】推广适宜品种 玉露香梨满山坡

“家住山西隰县习礼村,今日里种梨过上好光景,最好的品种就是农科院的玉露香,二亩地卖了两万多……”这是隰县午城镇习礼村82岁老汉闫云海自编自唱的一首民歌,他唱出了果农心声,唱出了一个好品种——玉露香梨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变化。

玉露香梨是我省自主培育的优良梨种之一,由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邹乐敏和郭黄萍课题组两代科研人员接力研发,从品种选定研发到成果通过鉴定历经30余年,从示范推广到大面积栽种又经历了15年。

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栽植玉露香梨,省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省内外示范果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果实品质分析后,发现隰县的海拔、日照、温差十分适合玉露香梨的生长。

从2003年成果通过鉴定那天,玉露香梨的根就扎在了隰县,农科人员的家也安在了“三川七垣八大沟”,示范种植、老乡品尝、参加展会……15年来,省农科院玉露香梨课题组一班人坚持不懈在隰县的山川沟壑开展玉露香梨栽植、贮藏、保鲜等示范推广工作。玉露香梨隰县试验工作站站长支虎明对记者说:“玉露香梨平均一亩能收1500多公斤,由于口感酥脆、香甜、细腻,收购价在每公斤8元左右,最贵的一年卖到了每公斤20元,收益是普通品种的3倍。”

目前,玉露香梨种植面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隰县80%的农民从事梨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梨果,去年果品总产量2.25亿公斤,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以上。特别是玉露香梨产业一枝独秀,面积达到23万亩,其中挂果4.3万亩,产量达1500万公斤,收入1.2亿元。

【万荣】提升产品质量 香脆苹果销海外

卫增才是万荣县裴庄乡西卫村的果农。前两年,种的苹果果形差、产量低,正当卫增才一筹莫展的时候,省农科院果树专家牛自勉带领科研人员来到他的果园实地查看,进行人工授粉、整形修剪等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精心管护,苹果的颜色、形状都有明显改善,果实商品率达80%以上。“两棵树我就砍了一棵,你会觉得‘二减一等于一’吧,正确的是‘二减一等于三’。果树数量减少了,但一棵果树有了2倍的生长空间和营养,果树产量就提高了。”卫增才告诉记者。

万荣县是优质苹果最佳生产区,省农科院围绕老果园改造、新品种引进、设施农业发展等方面和万荣县展开密切的合作,省农科院把科研项目优先安排当地,县里积极提供基地和设施,合力提升果品质量,实现苹果富民目标。

3月份剪去多余枝条,5月份疏花疏果,把营养留给最优秀的苹果,11月份收获季节,严格把好包装关,残次果坚决不入箱销售。万荣果农用工匠精神探索钻研,提炼出了苹果生产的十大技术、十八道工序,保证了万荣苹果的优良品质。现如今,在万荣县,果农个个都是技术员,人人都是土专家。

2010年万荣苹果出口加拿大,2011年进入澳大利亚,2015年首次出口美国。今年1-5月份出口水果10330.6吨,创汇1107.8万美元。

【广灵】指导到村到户“东菇西耳”富万家

初秋时节,正是菇农采摘夏季香菇最后一茬的忙碌时刻。家住广灵县壶泉镇三庄村的贫困户段宏喜今年特别忙,因为他“伺候”的菌棒出菇率特别高,就是黑夜也要带着头灯及时采摘,以便香菇卖个好价钱。段宏喜高兴地说:“省农科院的石老师在我们村住了差不多有一个月,逐家逐户给我们解决花菇出菇率低的问题,我种的两个棚比去年同期多收入5000多元。”

广灵县大力实施“东菇西耳”战略,集全县之力推动食用菌产业。省农科院和广灵县签订了“院县共建”协议后,省农科院充分发挥农科研发、技术培训、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为广灵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农业人才培养、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省农科院和广灵县合作成立农民技术培训基地,结合项目面向全县初、高中毕业生、返乡青年进行专门的培养教育,培育了一批“乡土型”的农业技术人员;与此同时,还派出了以食用菌首席专家石建森为主的科研团队常驻广灵,深入企业生产一线,随时发现并解决食用菌品种、配方、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为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优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长郭尚对记者说:“食用菌产业在发展,双方的合作也在深化,前几天,省农科院和广灵县就食用菌实验站建设正式达成了协议,把地点选在了壶泉镇南关村北野食用菌公司。”

截至目前,广灵县共建成了以香菇、双孢菇、平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为主的高标准食用菌菇棚1226栋,实现2650人就业。通过土地流转、投资入股分红、村集体资产投入性收益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9400人脱贫,食用菌产业已成为该县特色主导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阳曲】创新技术服务 推动有机旱作

临近白露,硕果飘香,阳曲县凌井店乡河村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村民权果成高兴地说:“以前我们只种玉米、土豆和谷子,省农科院的专家帮我们更换新品种,带来新技术,现在每家种的菜豆、甘蓝、西葫芦和甜糯玉米品质高,亩均增收500元以上,河村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

阳曲县十年九旱,水资源短缺,降水稀少,传统技术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作为院县合作一方的省农科院,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织旱作农业、蔬菜、果树、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深入阳曲县的10个乡镇调研,为阳曲县编制了《阳曲县脱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明确了农村产业脱贫的方向和路径。与此同时,省农科院旱地农业研究中心还依托“河村试验基地”,大力开展有机旱作试验示范工作,实施国家支撑计划、行业专项、山西省重大专项等项目,把基地建在农民家门口,试验设在农民地里头,教着农民学,帮着农民干,通过新技术新品种展示、降雨集蓄设施高效利用技术、旱地粮菜有机旱作艺机一体化系列技术的创新示范,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目前,阳曲县区域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达到80%以上,粮菜增产40%,日光温室纯收益超2万元,人均收入达万元以上,效益是有机旱作技术推广的6倍,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彰显了“院县共建”农业科技战略合作的推动力。

短评

“院县共建”好处多

长期以来,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一直被诟病,一方面是农业科研成果束之高阁,另一方面是广大农业产业发展遭遇瓶颈。为突破科技和产业脱节的尴尬局面,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摸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我省的“院县共建”模式就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路径之一。

什么是“院县共建”?简单一点说就是拥有技术优势的省农科院出技术带项目,携手地方政府出场地带劳力,根据地理条件,推动一项或多项产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院县共建”之所以能在我省逐步推开,笔者认为其好处至少有三点。

首先,“院县共建”投入较少,能切实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明显效果。由于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合作协议的签署,双方在产业门类、规模大小等方面认知一致,双方的资金和技术可合二为一,共同作用于某一产业,有效避免了重复浪费。

其次,“院县共建”搭建了桥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障碍。由于有了转化基地,使科研部门的新品种、新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促进了成果的转化,提高了科技贡献率。

第三,“院县共建”提高了农民素质,为打造富民产业培养了人才队伍。县域层面普遍缺乏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资源,科技示范田直接落户于农民的生产田,科技人员的手把手、面对面指导,最终达到了把先进技术和理念传播到农民心里,农民的科学素质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我省的“院县共建”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方式,催生了一批特色产业县,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版制图海鸥 本版图文李全宏

享越疯狂钓鱼

航海日记破解版无限钻石

僵尸冲突2无限钻石版

主公受惊了破解版